风险提示:请理性看待区块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不要盲目跟风投资,本站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CoinVoice官方立场无关

从开发者和社区手中窥见 DeFi 的未来

Defi之道
2021年07月16日

注:本文出自《How to DeFi:Advanced》第Ⅳ部分第 16 章。作者包括 Lucius Fang, Benjamin Hor, Erina Azmi 以及 Khor Win Win。

《How to DeFi:Advanced》是 CoinGecko 出版的 DeFi 经典读物《How to DeFi》的进阶版。此书可通过官网或亚马逊购买,也可通过累积 CoinGecko 积分换购,要求积分为 800 个。

为了能更好的传播 DeFi 相关知识,巴比特将持续对全书进行翻译。以下是《第 16 章:金融的未来》的全部编译内容。

DeFi 的使命很明确:重塑传统金融的基础设施和界面,提高透明度、可及性、效率、便利性和互操作性。

截至 2021 年 4 月,DeFi 应用中的总价值锁定(TVL)已经达到 860 亿美元--自我们上次在 2020 年 3 月发布《How to DeFi: Beginner》(第一版)以来,已经扩大了 86 倍。那时,DeFi 内的 TVL 刚刚达到 10 亿美元。

以下是对 DeFi 里程碑的快速总结:

2018 年:TVL 从 5000 万美元增加到 2.75 亿美元,增长了 5 倍

2019 年:TVL 增长 2.4 倍,达到 6.67 亿美元

2020 年:TVL 增加 23.5 倍,达到 157 亿美元

2021 年:TVL 增加 5.5 倍,达到 860.5 亿美元(截至 2021 年 4 月)。

通过我们的这两本《How to DeFi》,你可以看到,DeFi 本身正在重新想象全球金融系统的运作方式。正如我们在所有章节中所涉及的,各种金融原素已经上线,如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借贷、保险和衍生品。无论地点和地位如何,DeFi 已经使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金融服务,只要他们有互联网接入即可。

虽然我们涵盖的大多数 DeFi 协议都是以太坊原生的,但我们已经看到其他区块链网络上的用户和项目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如 Binance Smart Chain、Solana、Polygon 和 Fantom。

重塑传统金融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它还意味着重塑文化。就其核心而言,DeFi 代表了一种透明和开源的运动,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并将继续其创造数十万亿美元价值的使命。这种文化也是帮助塑造 DeFi 并使其合法化的因素。

伟大的思想走到一起,试图解决困扰传统金融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其结果是既结合了传统金融原则、创新和区块链技术,又提供了卓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

机构进入还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在 DeFi 基础上的实例。例如,Visa 在 2021 年第一季度宣布,它将很快开始在以太坊上与 USDC 进行交易结算。此外,2021 年 5 月,Aave 为机构建立了一个私人资金池,作为进入 DeFi 生态系统之前的一个实践场所。两者都是两个金融系统之间合作学习的优秀例子,是机构直接参与 DeFi 的前奏。

《How to DeFi:Advanced》:从开发者和社区手中窥见 DeFi 的未来
《How to DeFi:Advanced》:从开发者和社区手中窥见 DeFi 的未来

Aave Pro 智能合约上的代码行截图。来源:https://twitter.com/StaniKulechov/status/1394390461968633859/photo/1

2

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DeFi 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很难说未来的情况会是如何,但我们愿意把 DeFi 看作是一场挑战传统金融现状的技术运动。就像互联网通过彻底改变我们沟通和分享信息的方式使许多发明变得过时那样,DeFi 将对金融做出同样的改革,并利用全球网络的优势创造一个更加透明和高效的金融系统。

发展需要时间,但 DeFi 的创新步伐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截至 2021 年 4 月,锁定在 DeFi 的总价值已经比四年前的 2018 年增长了 1700 多倍。

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DeFi 的开发者和社区(的支持),尽管这个领域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但他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建设、建设、再建设。为此,我们想说,感谢你们让开放金融成为可能。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来源:Defi之道 原创

评论0条

Defi之道

简介:专业性+洞察力的中文区块链媒体,致力于探索Web 3.0前瞻内容和深度解读。

专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