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请理性看待区块链,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不要盲目跟风投资,本站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CoinVoice官方立场无关

【CoinVoice创变进化论No.4】新基建浪潮下,区块链的万亿市场机会

CoinVoice
2020年05月14日

区块链技术应用还比较基础,要形成产业链还很远。它能撑得起新基建的数据建设需求吗?

美国股灾是否演变成经济危机令全球人恐慌,而美联储大撒币的救市更是让全世界为美元和美国国债兜底的举动。对于本身就处在经济周期中砥砺前行的世界经济而言,全球性经济衰退势不可挡。

而烫平这轮周期唯一的希望是科技革命的力量。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最新的重磅信息是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信号十分明确:中国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有什么区别,它蕴含着多少科技革命的因素?此次重隔两年重新提出,对于我国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创变进化论》是由CoinVoice推出的一档原创新栏目,联合区块链创新企业一起打造的行业最尖端的线上分享平台,畅谈企业发展进化方法论。

借此,CoinVoice特别邀请了小米金融、TOP Network做客《创变进化论》围绕“新基建浪潮下,区块链的万亿市场机会”展开探讨。

圆桌交流

CoinVoice:最近“新基建”又成为热词,新基建其实并不算是新概念,曾在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起过,但是今年疫情期间又重新提起,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有什么区别?此次重隔两年重新提出,对于我国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关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明确定义,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领域。至于“新基建”,根据中央系列重要会议和文献的相关表述,结合当前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业内人士和媒体机构将新基建涉及的主要领域归纳为7个方面,即5G基站、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既有一定联系,而又具有一定“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基建绝大部分侧重实物型的有型投资建设,是比较狭窄的一种基建形式,而新基建则被赋予了更高级的、更深层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实物基建投资,更包括无形的基建投资,且绝大部分倾向于数字智能化方面的建设。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为支撑,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时隔两年中央再次重提新基建,首先是因为这次疫情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和数字化在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比如,阿里达摩院的AI算法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上,缩短了检测时间,使准确率达到96%,该技术已推广全国16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落地,累计完成6万多个临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诊断。同时,面对复工难、开学难的问题,政府鼓励采用数字化防疫复工,全民在家办公、上课,28个省迅速建起数字防疫系统,健康码复制到200多个城市,还进行了法院远程AI审判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告别了过去高增长的时代,今后的经济增长会更注重发展质量,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超前性,是未来经济支撑的新硬核,具有掀起科技信息兴国浪潮、注入强大数字活力、推动中国经济换档升级、打造世界经济“中国时间”的强大经济动能。数字经济是以AI、工业互联网为特征的“新能源”经济,有利更加展示未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魅力。

CoinVoice : 区块链在去年就已被提到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让很多人对区块链充满信心,但同时也有很多声音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地位和发展过于早期,两位嘉宾认为区块链目前都存在哪些技术难点和因素阻碍它大规模应用和落地呢?

小米金融姜永强:区块链为互联网时代注入了“信任”的灵魂,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目前来看,区块链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由于前期资本的过度炒作透支了区块链的价值,现在投机和炒作的成分逐渐退去,因此,区块链自身巨大的潜在价值从慢慢成长、到露出水面还需要一个过程。

即使本次没有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区块链自身技术的完善,使用场景的积累,商业价值的挖掘,未来会再次爆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价值。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区块链的发展的确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而且绝大部分公链都还没有彻底解决区块链扩容问题,或者技术上已经解决但是还有待实践考验。比如,我们TOP公链已经通过分片技术中的网络分片、计算分片和状态分片实现了扩容,完全足够支持现实中的海量业务,当然目前还在持续优化中,后期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除了技术方面的限制,其次就是到目前为止落地的区块链应用基本都和人们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虚拟货币,而虚拟货币又是传销、诈骗的高发地之一,使得普通人对区块链技术望而生畏,这是非常不利于区块链技术普及的。

最后就是目前缺乏大型应用场景所需要的上下游,主要在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数据共享的特性,需要机构改变原有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来看,从早期简单的信息传播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技术上是通过开放接口打通了互相隔离的系统。后续,将进一步发展成为通过区块链,直接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以更可信开放的形式,带来更高的效率。但这需要非常创新的业务模式,目前看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多数还是比较基础的,想要形成产业链还很远。

CoinVoice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区块链作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新基建浪潮将会彻底带动区块链的巨大繁荣,你们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小米金融姜永强:新基建侧重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新方向,体现出了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中,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相关方向上的数据有效性使用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区块链技术恰恰是有效解决数据有效性、数据真实性、数据多方共信等需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通过利用区块链联盟链等模式,可以有效为新基建浪潮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设施,助力完成产业整体升级。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虽然中央这次在新基建中没有提及区块链,并不意味着区块链在新基建中没有机会。新华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新基建”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核心层为以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提供基础设施,如5G基站建设、IDC数据中心;第二层即为智能化软硬件基础,可以对现有传统设施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第三层即为新能源、新材料配套应用设施,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最外围层更多的是补短板基建,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未来5G、云计算、AI、物联网、区块链会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

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在新基建中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全面转型数字型社会的过程中一定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赋能。就以这次疫情来看,区块链技术在舆情管理、疫情数据公开、社区和企业人员动态管理、医学数据共享及成果转化、公益慈善、医疗制品溯源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只不过在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对区块链技术要成熟很多,所以目前来看发挥的作用也会比较大一些,但是随着区块链发展的不断成熟今后一定会是多种技术并驾齐驱、互相融合的局面。

CoinVoice :在目前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两位嘉宾认为哪些领域会成为发挥区块链特性的主战场呢?也就是区块链的哪些应用场景会获得极大的推动和发展呢?

 小米金融姜永强:区块链天然是金融领域必不可少的应用之一,它解决了金融领域中重要且难解决的他信问题,利用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相关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完成资产数据化以后流转过程中的数据有效性、一致性认证等,进而协助金融机构有希望彻底完成资产线上化交易模式的建立。

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一直都是在金融机构中受欢迎的资产,而在产业链中难度在于多个产业间多种角色关系的确认,这方面恰恰是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所在。

目前各大银行都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小米等多家产业链核心企业也都推出了基于自身产业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产业链融资服务。

在产业链业务中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大大加速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产业与金融之间难以打通的数据壁垒。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性就是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在新基建中,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确权;还可以为5G技术提供数据保护;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数据分析;为云计算技术提供可靠数据来源;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去中心化运维,克服性能瓶颈,降低运营成本。

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新基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其他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新基建中的基建”。

CoinVoice :两位分别作为公链和联盟链代表,那么你们认为公链和联盟链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在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中会分别扮演什么样的重要角色?

 小米金融姜永强:区块链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不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公正的“信任”载体,不止在经济领域,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应用的潜力。

公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于面向大众的场景,对于保护用户的某些核心数据、维护用户的利益、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公链本身TPS等相关技术和数据存储空间的限制,很难在类似金融这样的对风险要求、数据隐私性要求、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环境中来进行应用落地。因此从公链改造出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强使用适用性的联盟链体系。

联盟链则相对更适合于专属的场景,通过信任的传递,可以帮助企业更安全地共享某些交易数据、提升交易数据的透明度,进而增加企业间对彼此的信任、扩展业务模式。通过多层级联盟链、跨链等技术应用可以达到更加复杂的业务设计,从而解决在公开商用环境中对于角色、权限、层级等多种规则的复杂应用。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其实公链和联盟链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开放程度的不同而已,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链项目可以提供联盟链的技术,很多联盟链也可以走向公链。

在现阶段的国内,由于政策原因可能区块链技术会更多地以联盟链的形式落地,而且如果是在一个机构或者企业内部使用,联盟链的形式就足够了。所以联盟链最好的应用场景就是机构或者企业内部,或者那些具有明确使用范围的领域。

公链是区块链的底层基础设施,在与金融、跨境支付、凭证、票据、供应链、溯源等相关的领域都可以广泛使用公链技术。如果不仅仅是在一个团体内部,或者不需要过多监管的行业,那么公链或许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联盟链和区块链没有明显界限,因为公链也完全可以以联盟链的形式提供技术支持,而联盟链也可以很容易发展成公链。所以,在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区块链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存在要看具体情况。

媒体观察团提问

Cointelegraph 中文主编Amey:姜总,您之前在公开发言中有提到“区块链是目前供应链金融更可行的一种方案”,那么小米金融在产业区块链与小米产业的融合做了哪些探索呢?

小米金融姜永强:小米金融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了可拆分流转的资产转让产品、基于区块链链接供应商的MES等数字化生产系统打造了全链金融产品。在小米体系内该产品已经打通了上下游多家供应商的多级产业体系,同时也在南京、天津、重庆等多地落地了产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优势手段,帮助当地产业实现了产业线上化、资产数据化,实现资产数据基于区块链进行存储、存证、取证、完成资产科跨平台、跨机构快速流转。

刚刚也提到小米金融和北京市金融局等多家单位共同打造了金融科技实验室、参与监管沙箱,推动监管合规制定、区块链的落地应用。

碳链价值蒋璐:DApp的用户流量和活跃度一直被诟病,TOP公链在落地和流量方面有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和落地场景?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我们的远景就是建立一个专为DApp打造的公链平台。TOP链是全球首条全状态分片公链,这一技术的实现比以太坊2.0整整领先了两年的时间。TOP公链独特的主链、业务链、可信链下账本三层架构能够支持任何量级的业务上链,单链处理能力超过10万TPS,特别适合通信、游戏、社交、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海量高频业务上链。截至目前,TOP团队已开发了去中心化钱包HiWallet,并正在开发包括区块链游戏等多款大型DApp。

其实,在流量方面我们和其他区块链项目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TOP生态中已经有叮咚电话(Dingtone)、CoverMe和Proxy三款自带1亿多海外用户的落地应用。后期这些应用都将透明的迁移到TOP公链上,为TOP生态带来海量业务和用户,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区块链生态系统。我们的生态系统繁荣之后,就可以以流量来吸引第三方开发者,从而进一步丰富我们区块链生态。所以无论是落地方面还是流量方面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locklike白星榆:TOP公链致力于打造第4代分布式通信网络,那么目前的产品与新基建有何结合之处?

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底层的公链平台,分布式通信网络只是我们众多业务中的一个方面,也很有可能是最先大规模落地的领域之一,因为毕竟我们已经拥有了三款用户过亿的落地应用。

同时,在短期内通信方面可能也是和新基建联系密切的。因为新基建中包括了5G基站的建设,5G的强大,虽然绝大部分人还没有体验到,但在众多的畅想中,5G拥有高速率、低功耗、海量连接等优势。区块链是部署在互联网之上的,底层是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其数据同步,需要进行大量实时的数据通信,有了5G后,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一致性将会大大改善,可以提高区块链网络本身的可靠性,减少由于网络延迟带来的差错和分叉。5G通过增加节点参与和分散协助区块链获得更短的阻塞时间,也能推动区块链的可扩展性,而这一切,又反过来进一步支持了物联网经济。也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例如农业、采矿、手机、汽车、家居等,都将通过高速物联网实现自动化。未来,区块链技术将会应用在更多领域,同时也会出现更多落地应用场景。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来源:CoinVoice 原创

评论0条

CoinVoice

简介:关注金融科技新变量,提供优质、原创、深度的新金融、区块链科技资讯

专栏

更多>>